紫陽街作為“臨海市第一古街”,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的文化血脈。蜿蜒的江南長城宛如一雙臂彎,牢牢將它護在其中。
紫陽街成型于唐宋,最大的特點就是至今保持著宋代里坊制格局。“里”,本義為里弄、街巷。古代把一個城邑劃分為若干區,通稱為“坊”,環以高墻使得居住區、商業與手工業都劃分界限。
北宋年間,宋徽宗主張打破里坊制的格局,增加民間商貿往來,促進經濟發展。里坊間的連接被打通,里坊的高墻卻在臨海被保留了下來。
1080米長的紫陽街,每走一段路,就能看到一座坊墻。清河坊、順政坊、廣文坊、悟真坊、永靖坊……在古代,坊墻的作用是非常多的,既是人行道,還可作防火墻。
聽父輩說,紫陽街原本不叫“紫陽街”,舊時直接以街兩邊的古跡、地名來稱呼。從南面到北端,一條街上地名竟多達50多個。因為名稱太多,給通信造成了很多不便。1951年后,政府決定更換街名。先改為解放街,后又為紀念在紫陽街瓔珠巷居住過的紫陽真人,便從此定下街名為紫陽街。
從地理位置上看,紫陽街處在臺州府城的中心地帶,臨海在長達千年的時間里,都是臺州的府治,作為“C”位的紫陽街,自然吸引了無數商賈親貴,成為繁盛一時的“中央大街”。
物換星移幾度秋,隨著城市中心的遷移和城市規模的擴大,紫陽街落盡往日繁華,成為了一條鋪滿風霜的歷史文化名街。值得慶幸的是沒有隨波逐流,紫陽街守住了作為古街“原汁原味”的本質。
在紫陽街,附近至今仍住有數萬原住民。來到這里,吃的是臨海人的家常小吃,聽的是正宗臨海話,走的是臨海人的日常線路。不用費力研究“最地道”旅行攻略,站在街上,感受到的就是臨海生活。
漫步紫陽街,百年老店會不時進入視線。王天順馬蹄酥店、蔡永利秤店……他們在堅守中創新,仍煥發出勃勃生機。街角那咖啡的醇香是擋都擋不住的誘惑,別說遠道而來的游客,就是本地居民,也常常把城門口的閑暇時光,換到咖啡店里去打發,百年老建筑也在民宿主人的手里,煥然新生,接過來自五湖四海的行李箱,讓每一個人以最放松的姿態感受古城生活的美意。
1800多年驚濤駭浪、金戈鐵馬,被歲月撫平的皺角化成了長街古巷里的燈火闌珊。這就是紫陽街,經得起繁華風流,也守得住尋常煙火。
(文字及部分圖片由市文廣旅體局提供;其余圖片由許小華、郭華堅、應琪瑤提供)